在苏羊村村委会门前,10余名村民正在将采摘回来的密本南瓜装运上车,销售给前来采购的客商。苏羊村合作社成立之初,在“发展什么产业”问题上犯了愁。这时,田洪刚建议种植蜜本南瓜,因为蜜本南瓜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良,适宜规模种植。在村民种植的过程中,他又帮助村民免费提供育苗、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技术,帮助苏羊村把蜜本南瓜产业发展起来。

田洪刚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田洪刚说:“今年我们引进蜜本南瓜500亩,目前苏羊已经采摘12万余斤,收购客商亲自到基地采购,可以说是初见效益,引进这个项目我觉得很成功,也很满意。”
“田主任帮我们引进的蜜本南瓜产业,今年大概毛收入125万元左右,他一直作为技术指导来帮助我们,给我们苏羊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非常感谢他。”苏羊村副主任黄成福说。
龙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田洪刚,长期工作生活在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看上去与当地农民没有任何差异,身板壮实,脸庞黝黑,虽然已近花甲,仍然奔走在乡野田畴。
1982年那个夏天,田洪刚考入遵义农业学校农学专业,这在当地是一件大喜事,世代农民家庭终于有了一个以后要吃“官饭”的人;田洪刚自己也觉得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可以“鲤鱼跃龙门”啦。但父辈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背影总是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而农业高投入低产出和普遍的贫穷让他感到一种责任。改变自己的苦难是要改变苦难本身。的现在自参加工作以来,34年从事乡镇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兢兢业业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指导粮农,吃苦耐劳、潜心于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地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地水稻种植大户刘菊配,在开始发展水稻产业时也遇到了技术难题,在田洪刚的指导下他成立了菊配家庭农场,并把人力插秧改为机械插秧,不仅增加了水稻的生产效率,还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现在用机械插秧成本和原来人工成本相比一亩地就悬疏了200元的资金劳务费,这个机械插秧节本增效,对于插秧技术、育苗、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技术,我也非常佩服田主任,他可以说是我的农场专职技术顾问了,反正遇到什么问题我就会去麻烦他。”菊配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菊配说。
田洪刚在推广技术的同时,还积极到乡村建立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和纯天然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帮助市级龙头企业余庆县农田米业有限公司和余庆县农家人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务工增收的机会。
“我们公司需要辣椒,田主任知道后就默默帮助我们发展基地,帮助我们和老百姓签订订单合同,然后我们公司保底价收购,这些都是田洪刚主任给我们农家人做出的贡献,我非常感谢他。”余庆县农家人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兴贵说。
田洪刚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以来,通过下乡蹲点,办点示范、技术指导等方式,在山区条件下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达0.5万亩/年,指导农户建立家庭农场18家,在2014至2018年曾两次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多次获得省、市、县的农业优秀个人奖。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十多年时间里,重点推广了以“两杂”良种、旱地分带轮作、玉米育苗移栽、水稻半旱式栽培、两段育秧为主的遵义“五突破”农业实用技术,通过下乡蹲点,办点示范,累计推广面积达80余万亩,大幅提高了我地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在新世纪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油菜免耕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面积达50余万亩。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使我地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由省市县安排的粮油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工程面积30余万亩,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不断的试验示范,主持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在我地的山区条件下推广面积达0.5万亩/年,占全镇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每亩我地水稻增产5-8%,同时节省生产劳力成本160余元,其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主持全镇玉米单株育苗定向移栽推广1万亩/年以上,占全镇面积90%以上。主持优质稻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1.2万亩/年以上,占全镇面积的75%以上。组织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面积达1.4万亩/年以上,占全镇水稻种植面积85%以上。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农村建基地,指导我镇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余庆县农田米业有限公司在我镇贫困村平场村建立了经国家认证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15公顷、余庆县农家人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建蔬菜生产基地80公顷。引导农户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指导农户建家庭农场18家。认真指导各村开展以村级集体资产清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在全镇7个村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业向集约化经营发展。自2001年以来组织发展桃产业,通过深入村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使我镇优质桃种植面积从零的突破到如今的15000余亩,成为远近闻名桃产业大镇。2016-2018年参与了由贵州省科技厅安排、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主持实施的优质稻技术集成研究应用产业示范。
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贡献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遵义市高产竞赛(农技推广)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余庆县科技进步奖四等奖1项。先后被遵义市政府评为优秀农技工作者、遵义市农业局评为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遵义市粮食增产工程先进工作者、贵州卓豪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奖优秀农技员奖、余庆县五一劳动奖章、余庆县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余庆县委、县政府农村税费改革先进工作者。在《种子》、《农技服务》、《北京农业》、《耕作与栽培》、《园艺与种苗》等5种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